4 n# a8 q/ G$ V }# U5 { 2 渴望在阳光 下自由生活" Z% ^2 c. L z# B
; }- L* ^! Q: Q- o6 c# r/ G 在与龙小帅的聊天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了他的自信与朝气。作为一名同性恋者,他丝毫没有自卑感,他很坦诚地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感情经历。15岁那年,正读初中的龙小帅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和班级里一个很帅的男孩子在一起,每天只要能见到他,和他在一起学习玩耍,心里便充满了无限喜悦。处于青春期的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通过查阅有关书籍,他知道了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五年前,龙小帅处了第一个BF(男朋友),由于是初恋,因此两人用情都很深,爱得也是死去活来。但在交往了一年后,两个人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分开了。这次情感经历对龙小帅的打击很大,此后很长时间他没有再找BF。龙小帅与最后一个BF交往得到了对方父母的同意,这令处于热恋中的两个人喜出望外。但由于感情沟通的问题,两个人还是在相处了一年半之后分手了。/ h* r# u6 ?% ?- H9 @ u
1 m6 y" x9 P+ k& S' p ^3 P0 v7 N 龙小帅与记者聊天时还向记者揭示了同性恋人群的生活状态。同性恋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从犯罪、绞刑处死,到性变态,再到欧美一些国家认同的正常现象等,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6 S3 N5 D+ e2 H% M b# V# H
- u0 u2 P: P. {% ] s
1997年,中国新刑法删除了过去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恋性行为的流氓罪,这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刑事化的另一个标志。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这比美国同性恋非病理化晚了整整19年,比世界卫生组织把同性恋从《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名单上删除晚了7年。此前,同性恋被归类为性变态。/ S X( R B8 v) \4 R5 M, p3 f
% f0 W1 N# I4 z+ H+ t; P1 O f o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生物学的概念上,不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的差距,已经确认自己有同性取向的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到5%。龙小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我省19岁至24岁之间处于性活跃期的同性恋者达到了同龄人的10%,发生同性性行为的人更多。在16岁以上59岁以下处于性活跃期的同性恋活跃者是1%。近年来,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改善,但是,许多专家普遍认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处境依然很艰难,遭受严重的社会歧视。据龙小帅介绍,有关专家曾对生活在大中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年轻和活跃的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30%到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到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一位同性恋者在网站上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也渴望在阳光下自由生活,可是太难了……”龙小帅说:“ 大中城市的同性恋者尚且如此,那些生活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同性恋者,则在贫困和屈辱中挣扎,处境更为悲惨。”0 `* ]; m( w% H* F. t5 Z
; t s! w) Y$ b- S/ @ 与普通人相比,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的同性恋者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正是因为歧视同性恋者,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记者在网上查到这样一组沉重的数据:男同性恋者由于被歧视和缺乏正常的、良好的交往环境,38%曾因自己的同性性活动遭遇伤害;21.3%遭遇过异性恋者伤害;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受到异性恋者的侮辱、殴打和敲诈等。